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中国骨与关节杂志》基本情况介绍《中国骨与关节杂志》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,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、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主办,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(304 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)承办,目前已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(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)、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。本刊以广大骨与关节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者为读者对象。内容涵盖骨与关节疾病流行病学、诊断、药物治疗、手术治疗、骨科康复、骨科影像学及相关基础研究。本刊每期设一个重点号,报道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、临床诊治经验和基础科研成果。常设栏目有:述评、专论、论著、专题讲座、综述、临床研究与实践、骨科教案、标准·方案·指南、指南解读、读者• 作者• 编者、专家点评、病例报告等。本刊采用在线审编系统,不接受纸质投稿。投稿请登录《中国骨与关节杂志》网站 ( http://www.cjb304.com ) 进入远程稿件采编系统进行操作,稿件全文应采用 word97 版以上格式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首页>中国骨与关节杂志
  • 杂志名称:中国骨与关节杂志
  • 主管单位: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
  • 主办单位: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,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
  • 国际刊号:2095-252X
  • 国内刊号:10-1022/R
  • 出版周期:月刊
期刊荣誉: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期刊收录:上海图书馆馆藏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知网收录(中)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万方收录(中), 维普收录(中)
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7年第01期

胸椎及胸腰椎后凸型休门病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对比分析

杜长志;孙旭;李松;徐亮;王斌;朱泽章;钱邦平;邱勇

关键词:脊柱后凸, Scheuermann病, 脊柱融合术, 危险因素, 近端交界性后凸
摘要:目的比较胸椎及胸腰椎后凸型休门病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(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, PJK )的发生率,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4年7月,于我院接受后路内固定矫形融合手术治疗、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60例休门病后凸畸形患者,手术年龄为13~24岁,平均(17.6±4.1)岁。根据后凸顶椎位置不同,将患者分为胸椎组(顶椎位于 T9及以上)和胸腰椎组(顶椎位于T10及以下),其中胸椎组25例,胸腰椎组35例。于站立位全脊柱 X 线片上测量全脊柱大后凸 Cobb’s 角( global kyphosis,GK )、近端交界角( 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,PJA )、胸椎后凸角( thoracic kyphosis,TK )、腰椎前凸角( lumbar lordorsis,LL )、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( sagittal vertical axis,SVA )和上端固定椎( 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,UIV )-C7矢状面距离参数,对比两组间PJK发生率和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参数。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(31.1±11.9)个月。胸椎组和胸腰椎组GK矫正率分别为(39.8±10.5)%和(48.6±14.4)%( P=0.012),末次随访时,后凸矫正丢失分别为(4.2±7.1)%和(9.3%±8.6)%( P=0.018)。术后随访中,19例发生了术后PJK,发生率为31.7%,常见的原因为PJK I型(后方韧带破坏型)。其中胸腰椎组的PJK发生率显著高于胸椎组(42.9%vs.16.0%,P=0.027)。2例因进展性PJK接受支具治疗,1例因PJK伴顽固性背痛进行翻修手术。自术前至术后,胸腰椎组UIV-C7矢状面距离绝对值始终大于胸椎组。胸腰椎组的UIV位置和融合节段均显著低于胸椎组[ T (6.0±1.9) vs. T (2.7±1.1),(10.2±1.8) vs.(12.4±0.9),P<0.001]。UIV使用钩的PJK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椎弓根螺钉患者(80%vs.27.3%,P<0.001),使用卫星棒者无一例发生PJK。结论休门病后凸畸形术后PJK的发生率为31.7%,主要发生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。UIV位置低及使用钩、过大的后凸矫正率和UIV-C7矢状面距离等可能是胸腰椎后凸患者并发PJK的主要危险因素。